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亳州KTV招聘网 > 亳州热点资讯 > 亳州励志/美文 >  汉代的绳技游艺在汉人著作中已有记述蔡质的《汉宫典职》中记载说

汉代的绳技游艺在汉人著作中已有记述蔡质的《汉宫典职》中记载说

2022-06-25 21:09:37 发布 浏览 886 次

汉代的绳技游艺,在汉人著作中已有记述。蔡质的《汉宫典职》中记载说:“以两大绦绳,系两柱间,相距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对面道逢,切肩不倾。”除了在绳(索)上行走之外,还能在上面跳跃,甚至在绳上旋转舞蹈。汉代流行的绳技游艺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绳索呈水平状和绳索呈倾斜状。游戏者则根据各自的特点在长绳索上做各种花样动作。履索画像石长绳索为水平状的履索技艺,是一种较为普及的形式,直到现代,这一技艺仍是杂技艺术中走索项目的主要内容。山东沂南画像石中的履索表演,在一拉紧绷直的绳索上,有个艺人在走绳。两边的两位艺人手执长木童,一边调整身体的平衡,一边表演中间的艺人两手据绳上,两足朝天,正在拿顶。在绳的下面还倒插着把尖刀,显示了这一表演的艰险形象。走索画像石与前者相比,走斜绳的技艺未必更加惊险,但难度相对要大一些,其中除了要努力维持身躯的平衡外,还要遏制下滑。在汉画中,反映这类走斜绳游艺的画面,主要以双车双木童联索上的表演和与长竿技艺结合在一起的表演较为典型。双车双木童联索上的表演,如河南新野出土的绘有这类图案的画像砖,表演中走索者要在完全靠臂力拉紧的斜绳上,克服戏车奔跑所产生的颠簸震动,完成走斜绳的技艺。高纟亘图这种表演,与在水平状的绳索和固定的斜索上表演相比,要略胜一筹,且其惊险程度也更大。

与长竿技艺结合在一起的履斜绳游艺形式,在山东邹县城关出土的画像石上有着形象的描绘。这是一幅在打桩固定的建鼓木童两根八字形斜绳上进行走索的图像。图中展示建鼓木童的斜绳背有两人在作索上寻木童技巧。在右斜绳的上部,自上而下为第一人侧身卧、沿索下滑,第二人沿索大步下。下部人迎面上,其中一人倒立在另一人肩上,绳下一人双手跳丸紧随缘索而上。左边斜绳最上端一人坐于绳上下滑,第二人大步沿索下,与第三人迎面相遇,似要切肩而过。绳下段还有二艺人着长袖衣,边舞边缘绳而上。这种项目是一种绳技与长竿技艺以及跳丸、舞乐等结合在一起的技巧游艺表演,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说明这时的绳技游艺艺术已开始朝着复合游艺的方向发展。到了唐宋时期,绳技游艺又有了更大发展,并且男女艺人都可进行,基本成为一种复合技巧游艺形式。已可以在绳上表演踏木屐、踩高跷、叠罗汉和在绳上翻掷倒与索上担水、索上走装鬼神等的程度了。直到明清时期,这一游艺形式还常常见到。

古代的这种绳技游艺形式,现今已被称为“高空杂技”,并已成为了杂技艺术中的一项重要的技巧艺术形式了。

木童技

木童技游艺,也叫寻木童图画像石图都卢寻木童,即今天所称的长竿游艺。“都卢”是一个国名,在交趾(今越南国内)以南,据说其国之人体轻善于攀缘。“寻木童”即指长竿。木童技从春秋时期的“侏儒扶卢”发展而来,并吸收了都卢这个地方攀缘的特点。《国语·晋语》中有所谓“侏儒扶卢”之技,“扶”即“缘也”,“卢”指“矛戟之秘”,即小矮人缘矛戟之柄以为戏。由此发展出来的都卢寻木童技艺,即木童技,在汉代相当流行。当时所用之木童,亦是用矛、戟之柄代替的,一般长度超过米。艺人进行木童技游艺表演,所用长木童的形式,主要包括有“T”、“十”和“I”形种,而表演的方式则分为固定式、移动式和“戏车高木童”式。

固定式寻木童技艺,是将长木童固定在地上或某种物体上再进行表演的一种形式。这种固定方式一般是用绳索向两边打桩,或者用“十”字交叉木架等固定,由演技者缘木童至竿顶进行表演,这就是现代杂技中的“爬竿”另一类形式是和“绳技”结合在一起作综合性表演,演技者先作缘索表演,然后至竿顶献技。

移动式寻木童技艺,亦即现今所说的“扛竿”游艺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底座须用手擎、肩扛或额顶。山东沂南汉代石刻中的寻木童技艺表演就是一种移动式。图中一人把幢竿顶在额上,掌握好重心,使其直立于空中,木童的上部生一横木,作十字架形,竿顶附有一小盘。在木童竿的上部共有位小演员,上层一位用腹部伏在小盘上,手足平伸,下层横木左右各有小演员人,正做着探海倒挂空中的动作。这种移动式寻木童技艺,在扛竿时底座必须随时调整重心,保证木童竿平衡,使表演者灵巧安全地在木童上做各种动作。戏车高木童画像砖在戏车上表演的木童技游艺,被称为“戏车高木童”。其中的“戏车”,即一般所说的马车,因其上面设置了用来表演百戏的道具和相关的附属设施,故而被称为戏车。戏车上面有固定的长木童供游戏者攀缘、表演。由于表演是在奔驰的戏车上,所以就整体而论,这类戏车高木童形式又是移动式的。山东沂南、河南新野等地均出土了汉代戏车高木童技艺的画像石、画像砖,而且对表演技艺作了形象的描绘。李尤的《平乐观赋》在描述这类表演时说:“戏车高木童,驰骋百马,连翩九仞,离合上下。或以驰骋,覆车颠倒。”在戏车高木童表演时,演员将要经受戏车奔驰时的颠簸,同时还要在高木童上作各种花样的动作。这样一来,表演者必须与戏车前进的速度保持和谐一致,动作连贯衔接。这种表演,与固定式和移动式寻木童技艺相比难度更大,因而其表演者的技巧也更为娴熟。肚上木童枝图木童技游艺由于控制木童的形式不同,因而游戏者表演的方式亦有所不同。但当时的寻木童表演多用长竿,这就决定了演员在上竿、竿上表演、下竿等各个环节中表演着不同特色的技巧动作。

木童技游艺中的上竿动作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从固定式木童的斜索上攀缘上竿一种是双手攀竿、双腿夹竿攀缘上竿再有一种就是双手攀竿,两足蹬竿而上,犹如猫攀树。显然这时的上竿动作还比较简单,以后又发展出了“倒身弹”、“顺风旗”等花样的爬竿动作。

寻木童表演中最精彩的还是竿上表演的技巧动作。当时,这类动作有倒、挂、腾、旋舞、坐等,内容比较丰富。其中的“倒”,是表演者在木童端或附有“十”字横竿的上面作诸种倒立的动作。“挂”则是让身体倒挂在竿上,如跟挂、腿挂及用手攀挂等。张衡的《西京赋》对汉代盛行的“跟挂”技艺作了形象的描绘:“亻辰僮逞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挂,譬陨绝而复联。”薛综对此注解说:“亻辰之言善,善僮,幼子儿。逞犹见也,材伎能也。翩翻戏木童形也。突然倒投,身如物坠,足跟反挂木童上,若已绝而复联也。”演技者在竿上突然倒投,好像从高木童坠落,但却巧妙地用足倒挂在竿上,其动作惊险而又引人入胜。现代杂技节目中长竿技艺的“倒挂金钟”动作,正是古代“跟挂”游艺动作技巧的发展。“腿挂”技艺是用小腿挂竿,倒挂在竿上。而“用手攀挂”则是以手攀竿,挂于竿上。尤其要指出的是,这种“挂”竿动作在表演的同时,身躯、手和足等互相配合还可以形象地作出各种造型,如“鸟飞展翅”等。“腾”,是指表演者在双幢或多幢之上作腾跳动作。“旋”,亦称“腹旋”,是演员在木童顶旋盘上作各种旋转动缘竿图作。“舞”所表现的是艺人在木童竿上作各种舞蹈。山东微山县沟南村出土的画像石中,有一块绘有固定式的并立三木童,中间一木童的顶端有一身着长袖舞衣的艺人正在翩翩起舞。这种形式的技艺将长竿之技与舞蹈糅合在一起表演,既新颖优美,又惊险动人,代表了当时木童技游艺的较高水平。竿上技巧的“坐”,是指艺人双腿跨骑或蹲踞竿上进行表演。上述各类高难动作的出现,说明竿上表演的游艺技巧内容已相当丰富,为木童技游艺形式的整体丰富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